督察結束了,整改還在路上
目前,第二批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進駐工作已全面完成。截至目前已經公布的數起典型案例,讓人對環境違法事實本身感到痛心,而涉事地方和企業對環境問題的冷漠和無知,更讓人印象深刻。
福建漳州漳浦縣礦山非法開采,重慶巫山縣淘汰落后產能滯后、永年水泥廠長期違法排污,青海欣固公司瀝青項目違法投產,甘肅酒泉市化工企業生產廢水滲坑排放,督察組在這些典型案例中一針見血地指出,這些問題大多是由于當地政府政治站位不高、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重視不夠所造成。事實上,幾乎所有案例中,我們都能看到當地政府或企業環境意識低下,對環境問題、群眾舉報視而不見或監管不力的表述,而他們對環境保護的態度端正與否,直接影響環保工作是否到位。
而首次進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視線的兩家央企,也存在類似的問題:中國化工集團貴州天柱化工有限公司虛假整改、中國五礦集團公司贛縣紅金稀土有限公司久拖不治敷衍整改、上海振華集團環境違法問題突出,也都暴露出企業環境意識欠缺、對環保工作重視不夠等問題。
態度的敷衍,比污染的現場更應讓人警惕。環境污染,往往發生在目力所及之處,只需發現了再想辦法治理,就總有出路,而一些黨政領導和企業主腦子里的污染,卻是根深蒂固,非重典難以剔除。也正因如此,才會有上一次督察承諾的整改,到這一次依然故我、得過且過的怪現象不斷發生。
究其原因不難發現,之所以仍有個別地方政府和企業對環境保護如此懈怠,其深層原因仍是“唯GDP”思想在作怪。為了發展當地經濟,這些地方政府主動為一些落后產能開口子、找路子,甚至為一些利稅大戶充當“擋箭牌”,由此才會對轄區內的環境破壞問題熟視無睹,不聞不問,對督察提出的整改要求始終停留在紙面。也正是由于地方政府這種“曖昧”的態度,才會令轄區內的企業肆無忌憚,變本加厲。
從企業角度來看,政府監管的缺失固然為其提供了“寬松”的外部空間,但更重要的還是企業自身思想認識不到位,才導致環境問題長年積累,招致民怨載道。思想不到位,行動就有惰性,措施就有缺口。該做的防護不做,該治理的不治理。不是不知情,而是不懂法。位于上海市崇明區的上海振華重工(集團)股份有限公司長興基地,非但沒有按照當地生態環境部門的處罰決定積極整改,反而堂而皇之地向當地政府出具公文回函,反指當地生態環境部門搞“一刀切”,指責當地生態環境部門事先沒有和企業溝通,是“官僚主義作風和本位主義問題”。如此“理直氣壯”,真是滑天下之大稽!
更有甚者,不是不懂法,還反過來利用相關環保政策,給自己“貼金”,申報各種“綠色園區”、“綠色工廠”來換取政策和資金上的優待。中國五礦營口中板公司在2018年5月被原遼寧省工信委納入“遼寧省第一批綠色工廠名單”,但事實上,這家公司在申報過程中弄虛作假,故意隱瞞違法事實,目的只是為了從政府換取各項優待和獎勵。以遼寧為例,被列入“綠色工廠”名單的企業,“將積極幫助綠色制造示范園區、企業,爭取國家工業轉型升級資金、技術改造專項資金等政策支持。積極對接金融機構,為綠色制造示范園區、企業提供優惠的擔保和信貸支持。”但事實上,營口中板公司非但不“綠色”,更在2015-2017年間因環境違法行為被當地環保部門處罰數十次,罰金累計達2200余萬元。但這些“劣跡”在其申報材料中,只字未提。
想得正,才能走得遠。巧合的是,幾乎在這次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結束的同時,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祁連山的山丹馬場實地考察,再次體現出他對生態環保的高度重視和關心。
做好生態環保工作,是關系整個國家民族命運的事;也不僅僅是單純的工作任務,更是一項重要政治任務。地方政府和企業必須及時提高政治站位、端正思想認識,如此才能更好地開展生態環保工作,才能避免督察發現的那些令人瞠目的“低級錯誤”再次出現。